当前位置:茶叶网首页 >> 茶叶新闻 >> 茶叶百科 >> 正文
平和克拉克瓷-南澳一号水下考古
来源:白芽奇兰茶叶网 添加人:admin 添加时间:2010-7-15 11:30:34

6月10日打捞上岸的大量青花瓷。  本报记者  蔡文原  摄

6月10日,一筐“南澳一号”古船文物出水。 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考古人员及时清理出水的漳州窑青花瓷。 蔡文原 摄

  在中国南部的汕头“三点金”海域,“南澳一号”古船沉睡海底400多年的文物相继打捞上岸,据故宫博物院专家认定,沉船中打捞上来的大量青花瓷,大多数来自白芽奇兰茶原产地福建平和,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克拉克瓷”。

  说起“克拉克瓷”,人们脑海便会浮现出公元1653年,被劫的葡萄牙“克拉克”号商船所装载的约十万件中国瓷器拍卖后,曾轰动欧洲这一事件。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名闻遐迩的“克拉克瓷”就是“漳州窑”瓷器,此次“南澳一号”出水的大量青花瓷,让“漳州窑”走进大家视野,引发人们对“克拉克瓷”产地漳州的关注。

  为了亲眼见证“漳州窑”青花瓷出水的这一重要历史时刻,6月9日,记者踏上了寻访“漳州窑”瓷器之旅。

  “南澳一号”再现“克拉克瓷”真容

  5月10日,“南澳一号”水下文物开始进行大规模打捞,出水的八大筐文物中有近千件外销青花瓷。中央电视台直播了文物出水全过程,出水文物数量之多,质量之精致,让观众叹为观止。而更让人兴奋的是出水的瓷器大都来自福建平和,这些重现天日的“克拉克瓷”身影引发了世人对“漳州窑”的关注。

  5月10日当天,故宫博物院国家级瓷器鉴定专家陈华莎在打捞船上对有代表性的瓷器进行鉴定点评后认为,从“南澳一号”目前出水的瓷器看,“南澳一号”的年代初步判断为明万历晚期到崇祯年间。船上所载瓷器基本上出自两个窑口,一类是(福建漳州)平和窑的,一类是景德镇窑的,以平和窑的为主。

  得到消息后,漳州市有关部门领导带着平和仿制的“克拉克瓷”前往现场。当专家拿着仿制瓷器对比时,惊讶地说:“这材质、做法真的相当相似,乍一看,完全分别不出来。”

  6月10日,记者亲临“南澳一号”打捞船“南天顺”号,在文物出水点,记者看着在起吊机的牵引下,吊箱离开海面那一刻,翠绿色的海水从篮筐的缝隙中冲涌而出,吊篮内塑料筐里一排排摆放整齐的文物隐约可见。

  当吊箱缓慢而稳妥地放置在“南天顺”号甲板上时,水下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将吊篮内两筐文物取出进行初步分类后装筐,现场新华社、中新社、广州日报等媒体记者的目光便牢牢地锁在这些满带淤泥的文物上。看着晶莹剔透的“克拉克瓷”重现光彩,现场一位摄影记者感叹道:“以前也见过不少‘克拉克瓷’的仿制品,但见到这厚实瓷壁,写意花纹的真品‘复活’,那种历史的厚重感真让人感动。”

  记者在篮中发现一个边缘有所破损的大碗,碗面上有“林宅”的字样,历经岁月的冲刷依然清晰可见。

  采访中,记者遇到来自漳州的国家水下考古队员阮永好,见记者很有兴致,他向记者介绍,“南澳一号”古沉船装载的“克拉克瓷”来自民窑,“林宅”二字,以前打捞过程中也有类似发现,不过以前不是毛笔所写而是青瓷料书写,有可能是为林姓买家专烧的产品,有些青花大盘在主题图案的正中写有“木”字,这可能是窑工或是某一瓷窑的标志。

  他还告诉记者,其实“克拉克瓷”就是“漳州窑”瓷器,这已是业界认定的事实,此次沉船古文物的打捞,能让更多人从中了解“克拉克瓷”的产地在漳州。

  探寻“克拉克瓷”神奇身世

  寻访“南澳一号”,犹如穿越时光隧道,让我们一步步走进“漳州窑”青花瓷的神奇身世。“南澳一号”水下考古再次引发人们对“克拉克瓷”身世之谜的探寻。

  数百年来,“克拉克瓷”的产地之争始终困扰着世界考古学界,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为了寻找一种被称为“漳窑器”的米黄色釉小开片瓷器及其窑址,故宫博物院派出一个调查组来到漳州调查,但并未找到“漳窑器”的窑址,不过从此揭开了漳州地区古窑址考古与研究的序幕。后来经过长达数十年的学术研究、实地比对,1998年国内陶瓷专家省考古所栗建安所长正式向世界宣布平和窑为“克拉克瓷”原产地。“克拉克瓷”在经历了近四百年的漂泊后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家乡,而今“克拉克瓷”有了更为准确,并为业界所公认的名字:“漳州窑”。 “漳州窑”这个对分布于福建省漳州地区明、清时期瓷窑遗址总称的学术命名,已普遍为国内外的学术界所承认和接受。

  采访中,记者向漳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长阮永好详细了解了漳州窑瓷器的特点。在考古现场,小阮指着一些刚出水的青花瓷向记者介绍,漳州窑瓷器的器形制作都比较规整、端正、线条流畅。装饰纹样与图案,内容丰富多样、题材广泛生动,体现了晚明至清初的强烈时代特征和多种艺术风格,最常见和最有代表性的青花纹样是各种开光图案,一部分较大的器物如大盘、大碗等在口沿上绘各种图案的宽带边饰,内容有绶带、云头、卷草、杂宝、火焰奔马以及各种锦地等。器物的内腹多留白,有的绘对称、成组的卷云、杂宝、花鸟、折枝花等。在器物的内底,通常都绘有主题纹样和图案,此次“南澳一号”出水文物中最多的还是折枝花、麒麟和仕女图案。

  “漳州窑”瓷器见证繁荣“海丝”贸易

  400年前,“漳州窑”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到了异国他乡,并轰动了西方世界。如今,这一件件重现天日的精美瓷器,在历经400年的跨越后,依然璀璨耀人,无疑成为了古代漳州海上贸易繁荣的又一力证。

  据考古资料显示,明代末年,海盗猖獗,加之北元政权的骚扰,明王朝不得不下达禁海令,泉州港已经失去昔日繁华胜景,而此时位于漳州市海澄县境内九龙江入海处的月港则一跃成为“海舶鳞集,商贾咸聚”的外贸商港,当时备受外商青睐的“克拉克瓷”从平和民窑生产后,沿着丘陵中间的河流运往沿海港口,装载上船后顺着古代海上商贸之路行销海外。

  今日的月港虽然已经没有“市镇繁华甲一方”的盛况,但能想象当时的月港,定是每日可见熙熙攘攘的人群,港口挤满了买卖商人和搬运工人,时时可见运送瓷器千帆过尽的壮观景象。专家初步推测,当时“南澳一号”的大量漳州窑瓷器也在这里装载上船准备运往遥远的国度,不幸的是这艘船未能如期靠岸,而是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阮永好最后告诉记者,“南澳一号”沉船的考古再现了当年福建海上交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盛况,也为了解福建古代瓷器的生产和外销提供了重要和宝贵的实物资料。从历史研究角度看,在“南澳一号”上发现的大量漳州窑瓷器,证明了早在明代,漳州的海上贸易已经非常发达。

  随着漳州加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行列,相信“南澳一号”沉船出水的“漳州窑”瓷器,将更有力地证明,在明代很长的一段时间,龙海月港乃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中心。

,
我要打印  IE收藏  放入公文包  我要留言   查看留言 
最新供应信息最新求购信息
推荐茶叶品牌
 站内搜索
 品牌推荐
 产品推荐
 行业动态